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1年秋粮生产的技术指导意见
时间:2021-06-01 05:47:44 作者:admin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各省直管县(市)农业农村局(农委):
“小满”已过,“三夏”大忙即将全面展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种足种好管好秋粮作物,夯实秋粮生产基础,特制定本意见。
一、把准今年秋粮生产形势
从今年我省粮食生产情况看,夏粮面积稳中有增,品质结构持续优化,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得到有效防控,有望再获丰收。秋粮面积占全年的47%,产量占全年的45%,种足种好秋粮作物,对于完成全省粮食面积16125万亩、产量1365亿斤的目标至关重要。综合分析今年秋粮生产形势,有以下利好条件。一是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中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生产更加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亲自过问,并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为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秋粮生产效益提升。随着生猪生产稳步恢复,玉米、大豆需求持续旺盛,价格保持高位运行,玉米最高价格突破1.5元/斤,大豆最高价格突破3元/斤,种植效益明显提升。三是土壤墒情较为适宜。当前,我省土壤墒情较为适宜。据气象局预测,5月下旬我省还有3次降水过程,有利于秋粮适期足墒播种,实现一播全苗。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认识秋粮生产存在的不利因素:一是自然灾害多发。我省秋粮生产期间,大风、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易发多发,抗灾抓生产的难度较大。二是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据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消息,玉米叶斑病、锈病、稻瘟病和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发生风险高,可能在我省局部造成危害。三是秋粮质量不高。受传统耕作习惯影响,秋粮作物特别是玉米收获偏早、含水量高,农民缺少相应的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后果穗或籽粒直接大堆存放,易发生霉变。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抓好秋粮生产,对于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粮食价格,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增强抓好秋粮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完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百年华诞!
二、落实关键技术模式
今年秋粮生产要积极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稳定水稻、大豆、红薯种植面积,适度发展优质特色小宗粮豆。技术路线为:以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为目标,依靠科技、主攻单产,防灾减灾、降低损失,集成技术、增产增效,推进我省秋粮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模式的落实:
(一)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选用高产稳产、耐密抗倒、熟期适中、多抗广适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以机械化贯穿玉米生产全过程,突出抓好玉米密度、整齐度、结实度、成熟度等“四度”的落实。依据各地市场需求、生产条件、农户意愿等,加快玉米籽粒机械直收、烘干和玉米品种互补增抗、鲜食玉米绿色高效、全株青贮专用型玉米高产高效等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提高玉米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水稻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积极筛选高产稳产、米质优良、食味性好、熟期适宜的水稻新品种,加快我省水稻品种更新速度,增加水稻品种丰富性,促进我省优质、高效水稻品种持续发展。在水稻生产环节推广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水稻轻简化直播栽培技术,通过机械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结合各地实际,适度推广“水稻+”和再生稻等高质高效栽培模式,探索水稻粮饲“双优双高”新型再生稻栽培技术。
(三)夏大豆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依据光温、土壤、降水等条件,因地制宜选用适应性好、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选择性能良好的免耕播种机,合理密植、精量匀播、种肥同播,确保高质量播种;因地、因苗施肥、排灌,科学运筹肥水;做好病虫草害防控,综合防治刺吸式昆虫,降低症青发生几率;科学化学调控,保花增荚;完熟期机械收获,实现高产高效生产。
(四)优质甘薯栽培和小宗粮豆轻简化技术模式。以稳面积、增单产、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加工用淀粉型甘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度种植特色鲜食型甘薯。加大主推品种推广力度,加快新品种筛选示范工作。扩大健康种薯种苗应用面积,重点推广优质甘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和甘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等技术模式,促进我省甘薯生产水平提升。小宗粮豆生产以轻简化栽培为导向。选用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机械精播、种肥同播,提高播种质量,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优质高效。
三、强化服务保障
(一)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一是做好技术培训。为确保疫情防控和秋粮生产两不误、两推进,各地要积极通过手机APP、公众号、12316热线、微信群、音视频、电视媒体等线上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技术服务不掉线、技术培训不断档。二是做好农情调查。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等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生产形势,会商技术对策,为指导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开展技术指导。联合农业教学科研单位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专家组,突出关键农时,坚持“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控结合、综合施策”,指导农户开展田间管理。
(二)持续开展科技服务行动。持续开展好“三大农技行动”“百站包万家”等科技服务行动,确保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各地各级农技部门要积极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根据专业优势和技术需求,确定服务内容,实施精准服务。
(三)科学防灾减灾。各地要立足抗灾夺丰收,提前做好各项准备,确保“龙口”夺粮。一是加强监测预警。联合气象部门,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提前采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危害程度。二是制定方案。针对当地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制定主要秋粮作物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方案,提出应对措施。三是搞好灾后恢复。若发生自然灾害,及时组织有关专家,科学制定救灾方案,因地制宜落实应对措施,促进灾后生产恢复,挽回灾害损失。
2021年5月24日
责任编辑:王珊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1/05-24/215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