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率先打造一支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时间:2024-05-16 06:15:47 作者:admin
率先打造一支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吴普特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全球范围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斗争日趋激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科技自立自强确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前置性战略,作为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进行超前谋划和统筹部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为高校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方向指引。
涉农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农林学科特色和科技人才优势,把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以更高的追求、更新的目标、更实的举措,积极响应和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教何为”这一时代命题。
深刻认识涉农高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地位
涉农高校是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农业创新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能否建成农业强国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涉农高校发展,建成了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业领域的科学大师和时代精英,涉农高校也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展望未来,涉农高校作为我国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农业创新人才的集中交汇点,理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扛起重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特色,不断提高卓越农林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建设农业强国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和高水平智力支持。
涉农高校是农业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创新。涉农高校有丰富的学科积累和深厚的科研基础,通过长远规划布局和聚焦关键领域,着力加强涉农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能够产出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切实强化原始创新能力。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涉农高校能够有效加强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转化,为解决农业领域关键“卡脖子”问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涉农高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与核心力量。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我国涉农高校因农而生、以农立命,肩负着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的崇高使命,在实践中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学科链、情系“三农”的人才链、问题导向的创新链、科技惠民的推广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能够更好发挥支撑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准确研判未来农业发展给涉农高校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持续渗透融合,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群体性综合性技术不断突破,正在引发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前,以绿色发展和健康引领理念为指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生命科学和智能技术为基础支撑的未来农业正在快速孕育,并呈现六大趋势特征:一是“三产融合”,传统农业不断向加工业延伸、向服务业拓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二是“主体多元”,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不断发展,并与农村个体承包经营长期多元共存;三是“绿色发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政策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将加快形成,农业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将彻底改变;四是“健康引领”,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出健康”需求转变;五是“装备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等深度介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农业装备智能化、生产经营智慧化程度大幅提高;六是“全球配置”,现代农业产业正在日益成为全球产业,农业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自由流动,世界各国农业的联系愈加紧密。
但是,面对未来农业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征新需求,涉农高校在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跟不上”或“不适应”的问题:学科布局滞后未来农业发展的需求,传统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前瞻性、基础性学科布局不够充分,不利于学科原始创新、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对系统解决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带来不利影响。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未来农业对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主体优势专业集中在传统农业领域,前瞻性不够,且口径偏窄,知识体系更新缓慢,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新农科建设任重道远。科技创新能力与未来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前沿性、原始性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科研组织模式相对松散,科研力量缺乏有效集成,在攻克颠覆性科学问题方面存在欠缺,难以有效解决制约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因此,我国涉农高校必须紧跟新时代浪潮,进行超前谋划和统筹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面向未来农业发展重塑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以更高的目标与要求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积极探索涉农高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路径
规划布局和加强建设涉农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切实强化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涉农高校要立足支撑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长远规划布局和加强建设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等重点学科,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在高产高效栽培、健康高效养殖、重大疫病防控以及农机装备研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传统优势;加快用现代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改造传统育种技术,着力解决制约粮食安全育种环节的关键“卡脖子”问题。要立足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长远规划布局和加强建设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重点学科,充分彰显涉农高校在林木遗传育种、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特色。要立足支撑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长远规划布局和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重点学科,积极完善服务人类健康的学科体系,不断增强在宜居生态环境建设、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要立足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补齐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科短板,加快培育建设乡村学、未来农业学、数字经济等新兴交叉学科。
紧密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聚焦关键领域切实强化有组织科研。涉农高校要把服务真需求、破解真问题作为强化有组织科研的重要目标。既要结合当前国家和本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的现实需求,也要瞄准制约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要把校内校外多元协同聚力作为强化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举措。强化校内资源力量协同攻关,培育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主动吸纳国内外相关领域高水平科教机构和优秀人才加盟,增强跨区域、跨领域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的能力。要把优化资源配置管理服务作为强化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保障。涉农高校要建立涵盖人员选聘、人才引培、经费保障、平台优化、条件支持、研究生培养、成果培育、成果转化等领域的政策措施,统筹资源,协同发力,切实加强对有组织科研的支持。要把优化考核评价机制体系作为强化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导向。要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要把弘扬传承创新文化作为强化有组织科研的重要精神动力。引导创新团队健全学术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将有组织科研创新成效纳入绩效评价和教师荣誉制度体系,推动建立潜心科研、追求卓越,比成果、讲贡献的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着力创新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强化“高精尖缺”拔尖创新人才供给。涉农高校要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新农科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现代工科前沿理论与技术对传统农科专业进行全面系统改革,着力解决专业专化、窄化,以及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增强专业的前沿性、信息化、智能化,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响应。要深化科教融汇,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充分发挥农业基础研究和核心攻关方面师资、平台、项目、成果等资源优势,创新构建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吸纳本硕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参与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和农业“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教融合,在破解关键技术难题过程中育人。要主动融入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等新产业和新业态,积极参与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把“高精尖缺”人才培育深度融入协同攻关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新时代世界高等教育潮流和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预判认为,我国涉农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追赶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和引领未来农业方向的巨大潜力,有能力率先打造一支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成若干世界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创新源。涉农高校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作为积极回应“强国建设,高教何为”这一时代命题,提交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优秀答卷。
【作者吴普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原载2024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xsjl0525/20240510/98430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