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增效提单产 水肥一体保丰收
时间:2024-06-05 20:21:10 作者:admin
小麦占我国夏粮作物的90%以上,小麦丰收对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由于生育期较长,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麦对水肥需求不同,为解决传统种植前期水肥供应不均匀导致小麦出苗不匀不齐,中后期水肥供应跟不上导致小麦个体弱、穗小粒轻等问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制了《小麦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指导各地强化水肥精准调控,充分发挥水肥科技力量,服务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
当前,全国冬小麦已自南向北陆续成熟,小麦丰收的“架子”逐渐搭起,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了哪些贡献?近日,记者走进各地麦田进行实地探访。
用上滴灌带高产没阻碍
“今年我种了300多亩小麦,用的就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省工,还能省水50%以上、省肥30%以上,省了不少钱,小麦长势均匀、苗齐苗壮,今年增产已成定局!”在山东省乳山市守强家庭农场里,农场主于守强已为小麦进行了3次滴灌,按需浇灌、按需施肥。
“用上滴灌带,高产没阻碍”是天津市静海区蔡公庄镇福顺达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广顺常跟邻居说的一句话。走进徐广顺承包的1000多亩麦田,一条条排列整齐的黑色细带子在绿油油的麦浪间若隐若现。
“这是能同时供给水肥的滴灌带,解决了我们之前浇水施肥时间长、人工投入大、肥料利用低、产量效益低等问题。”徐广顺介绍,通过应用该技术,2022年福顺达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32公斤,2023年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16公斤,比以前以“漫灌”形式浇地分别提高了12%和15%。
静海区梁头镇西柳木村的种植大户陈刚,今年在800亩小麦玉米轮作田中尝试了应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播种、施底肥、铺滴灌带同步进行,铺设的滴灌带就浅埋在地表下方,很方便!”陈刚说,今年的小麦高度整齐一致,麦穗长势喜人。
近年来,天津市农技推广人员不断探索,因地制宜引导种粮大户使用喷灌或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锐竹介绍,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小麦玉米两季可节水100立方米以上、节肥15公斤以上,增产10%~15%,亩次灌溉人工成本能节省20元。
智能水肥一体化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在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的麦田里,几个“大家伙”正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预防“干热风”和病虫害。河南寨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经理高大辛介绍,这是他的种地“神器”——圆形喷灌机,通过将装有喷头的管道支承在可自动行走的支架上,并围绕供水系统的中心点旋转作业,将水分、养分输送到作物的叶面或根系土壤中,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单机控制面积大、综合利用率高等优势。
“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严海军及其团队的支持下,我们对圆形喷灌机进行了喷头选型配置,还安装了泵注式施肥装置,能够实现定时定量施肥。”高大辛说,圆形喷灌机还配有用水计量设施和北斗定位装置,不仅能在手机端实时获得喷灌机和井泵的详细灌水数据,还能判断喷灌机作业状态是否正常。
严海军介绍,喷灌机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应用于河北涿州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与农户常规管理相比,冬小麦一般可提高产量15%,节肥10.9%、节水25%,省工90%以上。
墒情监测打基础科学灌溉促增产
土壤墒情监测是抗旱减灾、节水农业技术的关键基础。近年来,各地水肥技术推广部门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大力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墒情监测。
“什么时候该灌水,一次灌多少合适,以前农民主要凭经验判断,容易造成灌水不足或灌溉过量,现在有了墒情监测,可以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精准灌溉。”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岳焕芳介绍,目前,北京市构建了“自动监测+人工监测”一体化的全市土壤墒情监测体系,以墒情信息、苗情信息、技术指导意见等形式发挥对上决策支持和对下生产指导的支撑作用。
“当前,北京市共建立了58个主要粮食作物土壤墒情监测点,在作物关键生育期及遭遇极端天气时,及时开展墒情调度,充分利用墒情数据,结合作物生长情况,指导农户科学灌溉。”岳焕芳说。
今年以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农技推广部门大力推广水肥技术,组织全区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替代传统复混肥作基肥,在返青拔节期、孕穗至灌浆期,为小麦滴施尿素、氨基酸和黄腐酸类水溶肥料,并使用无人机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杀虫杀菌药剂,预防“干热风”,增加小麦粒重,延缓早衰。“我们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点乡镇全覆盖,每月发布墒情信息,为节水灌溉、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提供了第一手数据。”颍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马斐告诉记者,目前该区小麦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农民对小麦丰收更是信心满满。
社会化服务做得好农户省力又省钱
受传统灌溉方式效率低、人力和设备成本投入较高、水资源浪费等因素影响,当前不少规模化种植的产量低于小农户精细化管理的产量。为探索节水灌溉社会化服务模式,江苏华源节水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形成了以中大型卷盘式喷灌机为要素、以智慧灌溉平台为依托、以灌溉服务为核心的彩虹农服模式,为农户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灌溉方案。彩虹农服模式盘活了服务区域节水灌溉设备资产,技术管理人员根据当地地形、水源、电力等形成具体灌溉技术方案,减少了农民的灌溉人工成本,每亩还可平均节水80立方米。
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种植大户赵宗河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每次灌水不仅费时费力,还投入不少钱。今年在彩虹农服的服务下,他仅用一周就完成了灌水,和传统地面灌溉模式相比,节省作业时间20天左右,节省费用3万~4万元。
水肥管理跟得上晚播苗弱心不慌
陕西省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有着3000余年的小麦种植史,常年种植小麦45万亩以上,年均总产量17万吨以上。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借助科学的水肥管理措施,小麦产量实现了新的突破。
“我流转托管了2.26万亩土地,去年秋天全部种上了小麦。但由于去年玉米收获偏晚,小麦未种在适宜播期内,苗情偏弱,可把我急坏了。”岐山县保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晓飞感慨,“后来多亏了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的肥水技术指导,实现了小麦促弱转壮和苗情转化升级,顺利渡过了难关。”
岐山县农技中心农技推广人员刘斌侠介绍,为保障小麦顺利出苗,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利用移动喷灌机进行灌溉,在孕穗至灌浆期,通过喷灌水肥一体化、无人机追肥等措施,让小麦“吃饱喝足”,提高成穗率。据该县农技中心苗情调查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保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小麦平均亩穗数增加2万~3万穗、穗粒数增加1.2粒,千粒重预计将增加1~2克,亩增产50公斤以上。在增产的同时,节本效果同样显著,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每亩节水约40立方米,实现亩节本增收120元以上。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nyw/202405/t20240529_891446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