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有种 | 三亚渔业种业“芯片”传佳音 初步掌握红九棘鲈人工驯化技术
时间:2024-06-14 01:05:15 作者:admin
南海网记者 利声富
“鱼卵投产40多天后,繁育的鱼苗平均体长达到4.3厘米。”看着池里轻摆鱼尾,犹如优雅的舞者在清澈水中演绎着优美舞蹈的红九棘鲈鱼苗,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有铭心情就像这群欢快畅游的鱼儿。
对于今年计划销售50万尾红九棘鲈鱼苗的目标,陈有铭信心十足。因为,他们已初步掌握红九棘鲈人工驯化、亲本营养强化、性腺生殖调控等技术。这标志着海南在深海鱼类育苗孵化方面又向前迈出一大步,也为其他深海鱼类育苗孵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红九棘鲈俗称红瓜子斑,原产于南海深海海域,作为石斑鱼类的名贵品种,因其肉质细腻、甜美成为市场上稀有的名贵鱼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红九棘鲈成鱼每公斤售价七八百元,甚至更高。“主要是鱼苗刚成功孵化,苗种稀缺,养殖的商品鱼还没有上市,市场上销售的红九棘鲈均来自野生捕捞。”陈有铭说。
红九棘鲈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匠心坚守30年推动海水鱼类繁育的陈有铭一直苦思冥想:如何实现红九棘鲈苗种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攻克渔业界这一重大难题?
因此,陈有铭一直收集野生红九棘鲈鱼,开始红九棘鲈鱼苗人工繁育。
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收集的野生红九棘鲈。记者 利声富 摄
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收集的野生红九棘鲈。记者 利声富 摄
2023年6月,海南省陈松林院士工作站在三亚揭牌后,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石斑鱼种质资源收集与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之红九棘鲈(红瓜子斑)苗种人工繁育项目让陈有铭繁育红九棘鲈鱼苗底气更足了。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主持、三亚崖州湾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参加。
据了解,该项目2023年收集我国南海海域野生红九棘鲈的活体亲本2208尾,构建红九棘鲈亲鱼活体库1个。经过一年的人工培育,实现了红九棘鲈性腺发育成熟和产卵繁殖。同时,项目组利用建立的红九棘鲈种质分子鉴定方法,对亲鱼和所培育的苗种进行了种质鉴定。
今年4月,专家在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乐东黄流生产基地、海南春蕾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对红九棘鲈鱼种人工繁育阶段性成果进行现场验收。
经现场查看、测试,共繁育红九棘鲈鱼苗20万尾。其中黄流基地外塘加室内工厂化繁育15万尾,春蕾基地全室内工厂化繁育5万尾。
“实现了红九棘鲈鱼种的批量化繁育”,验收专家组充分肯定该项目的成果,20万尾红九棘鲈苗繁育成功,标志着红九棘鲈的育苗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推动海南省石斑鱼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红九棘鲈繁育基地。记者 利声富 摄
同时,由海南大学、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名贵海水鱼类种质资源发掘与繁育应用”,是近年来海南首个立项开展红九棘鲈人工繁育技术攻关的省级重点科技项目。
经过不懈努力,项目组成功收集并驯养了上千尾野生红九棘鲈亲本,并一直致力于攻克红九棘鲈的人工繁育技术难题。今年年初,终于实现了批量人工繁育的目标。
“从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共生产26批总计约46公斤受精卵,其中2024年1月投产的鱼卵1.5公斤,培育较大规格红九棘鲈苗种约5万尾。3月6日,海南省种业实验室组织专家现场抽样测产,该批幼鱼平均体长为4.3厘米,已完成了人工饵料驯化,进入到较稳定的生长阶段。”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副教授文鑫说。专家组经严格现场测试,红九棘鲈繁育相关任务顺利通过验收。
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繁育的红九棘鲈苗。记者 利声富 摄
让陈有铭更高兴的是,目前,他们已初步掌握红九棘鲈人工驯化、亲本营养强化、性腺生殖调控技术。“我们繁育的红九棘鲈鱼卵分别在海南、福建、山东、广西等地100多家水产企业试养。”陈有铭说,目前,市场上的红九棘鲈鱼卵、鱼苗供不应求,今年他们计划销售50万尾鱼苗,覆盖国内80%的种苗市场。
红九棘鲈繁育项目相继通过验收,为我国陆地工厂化养殖、深远海大型平台养殖提供了新品种,支持国家“蓝色粮仓”战略和地方渔业经济提质增效。“下一步,我们将跟踪关注红九棘鲈品种的繁育,主动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沟通合作,深入探究红九棘鲈的示范推广可行性、遗传多样性、人工催产及增养殖模式,着力挖掘和培育海南渔业生产新增长点。”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说。
原文链接:https://agri.hainan.gov.cn/hnsnyt/ywdt/zwdt/202406/t20240612_367855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海口北港村:和美乡村新图景
下一篇:临高250余万尾苗种放流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