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乡村有了新模样
时间:2024-07-17 05:07:19 作者:admin
村委会办公室变文化小课堂,庭院方寸地成村民致富增收园……
澄迈赛玉村一角。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通讯员 王康招 摄
近日,在澄迈番丁村村委会办公室,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郑丹丹给孩子们上课。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通讯员 余盛强 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同学们,插秧时,要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秧苗的根部,掌心朝向秧苗,向下插入泥土中……”近日,在澄迈县金江镇塘北村的水田里,来自澄迈县实验小学的学生按照各自的班级,自行挑选认领一块农耕土地,“小农夫”们弯着腰把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插进地里,虽然身上沾满泥土,但大家兴致不减,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金江镇开展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该镇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一次探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澄迈的乡村如今有了新模样:乡村文化“小课堂”开在村委会门前,释放出振兴“大能量”;方寸地上打造出一院一风景,助推村民增收……
村委会变身“辅导班”
“老师,老师,我们来上课了!”每周四晚,在澄迈瑞溪镇番丁村村委会办公楼前,小花(化名)清脆的声音总会第一时间传到番丁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郑丹丹的耳朵里。
“你们先坐好,老师这就来。”郑丹丹抓紧收拾好教案去上课。
“老师,我这道题不会做。”“老师,我们今天上什么主题的课啊?”……类似于这样的对话情景,这里每周都会上演。
也许你会疑惑,村委会办公室啥时候变成了课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又为何成了“孩子王”?
去年7月,根据工作安排,郑丹丹作为第三批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被派驻在番丁村。
“通过前期走访和日常观察,我发现村里的小孩放学后经常在路口玩耍,有些甚至爱去南渡江边玩水,作业也不认真完成。”郑丹丹告诉记者,村中不少孩子的父母从早到晚要忙于农活,有的则是留守儿童家庭,由爷爷奶奶照看,“不少家长表示无奈”。
郑丹丹说,针对这一情况,该工作队与瑞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商议,召集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乡村振兴指导员及部分返乡大学生组建师资队伍。去年10月12日,瑞溪镇番丁村乡村文化小课堂正式开课,通过开办番丁村乡村文化小课堂,辅导青少年课后作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防范等课程,让乡村孩子的课后更有意义,致力于在番丁村营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郑丹丹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把它们播撒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上时,便会种下乡村的希望。
庭院经济迎发展
发展庭院经济一年,澄迈永发镇赛玉村不仅迎来了不少游客,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海南澄迈支队的学生也来到村里参与假期实践,为庭院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过去,谈起庭院经济,赛玉村村民不理解,也并不看好、不愿参与,村里零散地上仍是荒草丛生、建筑垃圾乱堆的模样。
村庄分布不均、农业用地分布零散,也是永发镇各村居面临的共性问题,成为制约规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这为永发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指明了方向。
为此,永发镇启动以“赛玉村为试点示范,全镇学习覆盖”的方式,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庭院经济发展道路。根据本地资源禀赋,赛玉村化零为整,积极动员群众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就地就近创收增收。
赛玉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解读庭院经济政策,帮助村民搭围栏、拉水管,并送上免费的种子。
“那就试试吧。”“环境卫生变好了住着也舒服。”赛玉村群众慢慢加入“庭院经济”种植队伍,1户、2户、3户,队伍开始壮大……
“村委会发的蔬菜种子,长势都很好,产量也不少。”赛玉村村民曾斌说,2023年,在村委会的指导下,他在自家庭院新种上地瓜叶,村委会联系帮扶单位确定订单数量,并根据订单内容按需种植。吃不完的蔬菜,村里会按照市场价全部回收。
除传统种植蔬菜,永发镇还在永丰村探索起“槟榔+鸡”“橡胶+鸡”的庭院种养模式。院内种槟榔和橡胶树,树下养鸡,村民不仅获得多份收益,产生的鸡粪还可充当槟榔、橡胶树的肥料,解决了家禽散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澄迈还将拓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原文链接:https://agri.hainan.gov.cn/hnsnyt/ywdt/zwdt/202407/t20240715_36977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