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养殖政务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养殖时评

八桂丝路织锦绣

时间:2021-06-10 23:14:41 作者:admin

  

  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桑园全景图。

  

  全区生丝产量(万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蚕桑产业历史悠久,丝绸之路举世闻名。广西合浦曾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见证了辉煌的历史。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国家实施“东桑西移”以来,广西抢抓机遇,创新思路,重点突破,蚕桑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蚕茧产量连续16年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新格局。

  从波浪式前行到跨越式发展

  年过半百、已坚持科学养蚕三十载的环江县大安乡环界村村民覃英亮回想起自己依靠种桑养蚕勤劳致富的过程,不觉喜笑颜开。改革开放初期,他们一家6口人,每年微薄的收入全靠开荒造田,家境贫寒。1984年起,在政府扶持引导下,他参加了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并领到桑种子2斤及方格蔟100片,开启了养蚕创收的征程。“当年底就在黄麻地里种上桑苗3亩,修建了60平方米的专用蚕房,次年6月开始养第一批蚕,一共饲养4.5张,产茧405斤,减去成本,纯利润474元,这在80年代已算是不小的收入。”覃英亮说,之后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坚持科学种桑养蚕,现在每年收入超过十万元,成为当地养蚕致富典型。

  一户环江农民家庭养蚕增收历程,折射出广西蚕桑产业大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蚕业发展,1955年广西开始引进木薯蚕(蓖麻蚕),蚕饲养量逐年递增。1965年木薯蚕茧产量1740吨,位居全国之首,达到鼎盛时期,同年自治区有关领导提出了“木薯蚕、桑蚕两蚕并举”的发展战略,全区蚕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后广西蚕业经历了稳定发展、下滑、恢复发展、再次下滑几个阶段,可谓波浪式前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推行,家庭养蚕开始盛行,1985年广西蚕茧产量在全国排名第八位。90年代起,政府加大了对蚕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开展蚕茧基地县建设,全区蚕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广西蚕桑生产率先步入市场化发展轨道,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战略调整契机,积极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区桑园面积141.16万亩,蚕茧产量14.85万吨,跃居全国第一;全区桑蚕丝产量比2000年翻了7倍,2007年更是突破1万吨大关,2010年达到1.82万吨,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接近全国的20%,创全国各省(区)桑蚕丝产量新高。

  201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古巴访问期间,把广西的桂桑优12、桂桑优62的种子等作为国礼赠送给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2015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召开桑树开发多用途会议,在全国率先以省(自治区)级人民政府名义研究部署该项工作,广西正式吹响“桑产业”发展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蚕桑产业进入多元化发展期,生产规模始终保持全国第一,稳固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和生丝加工基地。”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蚕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介绍,2020年全区桑园面积298.2万亩,占全国四分之一,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蚕茧产量37.65万吨,约占全国55%,连续16年稳居全国第一;蚕农售茧收入128.35亿元,连续10年超百亿元;生丝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

  

  小蚕共育的推广普及提高了蚕农的养蚕成功率。

  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支柱

  “一年养蚕摘穷帽,两年脱贫拔穷根,三年致富奔小康。”这是流传在广西主要蚕桑产区的一句话。因蚕桑产业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成为广西石漠化地区、过去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

  处于“八山一水一分地”恶劣条件下的天等县盛典村,曾经村民粮食不能自给,常常是“守着青柴当米钱”。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人口大村就源源不断地向珠三角输送廉价劳力,黄冠美就是其中之一。“十几岁开始就一直在外面打工,直到返乡尝试种桑养蚕,才结束了在外漂泊的历史。”黄冠美告诉记者,村里每次开现场培训会他都去参加,回来还到其他蚕户那里学习取经,从消毒、给桑、除沙到上蔟结茧每一个环节都没落下,很快便掌握了养蚕的技术要领,2018年仅养蚕收入一项就达万元。至2020年底,盛典村桑园面积突破1800亩,蚕茧产量达28吨,整村养蚕收入超过百万元,比较效益明显的蚕桑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支柱工程。

  

  方格蔟的推广应用使蚕茧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全区过去54个贫困县有46个发展种桑养蚕,17个作为“5+2”主要产业来抓。曾经的国家深度贫困县——那坡县,在有效推动蚕桑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成功创建边关丝路生态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开展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2018年被授予自治区3星级核心示范区称号,并形成了“政府引导、合作社帮扶、企业销售、贫困户受益”的产业扶贫模式,成为全区蚕桑产业发展标杆。

  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广西逐步打造出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蚕桑生产优势产业带,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五大主产区,2020年,5个市桑园面积约占全区总量的93.70%,蚕茧产量约占全区总量的91.84%,蚕茧产量全国十强县中广西占有8个。

  同时,广西创新地将优良蚕桑品种、桑树密植丰产栽培、节本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省力高效大蚕地面育和优质高效方格蔟自动上蔟、蚕病综合防控、轨道式养蚕车等技术,以及相匹配的机械用具等,集成了一套适合南亚热带地区气候环境的先进实用种养技术体系。2020年全区小蚕共育率达84.2%,方格蔟普及率达76%,广西茧丝等级全面达4A级以上、30%以上达5A-6A级,“良种+良法+良具”的广西种桑养蚕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天等县盛典村蚕农在明亮整洁、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养蚕大棚里察看桑蚕生长情况。 

  高质量发展再谱乡村振兴新篇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视察时提出,广西“要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的“四个新”总要求,强调广西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牢记嘱托,聚力转型。广西蚕桑产业乘着“一带一路”东风,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大步阔行。数据显示,蚕桑生产覆盖全区71个县(市、区)、591个镇(乡)、4731个村、69.65余万农户;茧丝工业实现产值250亿元,蚕桑资源开发利用产值超30亿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总产值近500亿元。

  “近两年来,广西推进蚕桑生产高质量发展措施得力,取得一定成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指出,一是重点抓布局规划,二是抓基地建设,三是抓蚕茧品质。重点扶持建设了宜州、环江、忻城、平果等20个年产鲜茧5000吨以上的优质茧基地县,柳城、宜州、象州、鹿寨等11个现代特色农业(蚕桑)核心示范区,打造出一批年产鲜茧500吨以上的示范乡镇、50吨以上的示范村屯,并配套做好种业体系建设保障蚕桑良种安全供应,抓好人才培育推动科技支撑蚕业发展战略等相关工作。

  同时,随着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的需要,广西注重加强蚕桑资源多元化高值化利用,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桑树的饲料用、食药用、生态用开发为重点,积极挖掘拓展桑树的新功能、新用途,推动蚕桑资源多用途产业化开发,全面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当前全区利用桑果、桑叶、桑枝等成功开发出了系列食品、饮品,尤其在果桑开发方面,成效显著。”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说,全区果桑种植主要分布在南宁、河池等市,亩产值均超万元。此外,广西农业农村部门还在桑枝、桑叶、蚕沙、蚕蛹、茧丝等方面进行了规模化综合开发应用,推动产业横向拓展,产业效益和经济价值不断增加。

  目前,广西蚕桑产业坐拥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蚕种饲养量、每亩桑产茧量、蚕农售茧收入、生丝产量、桑枝食用菌产量7个“全国第一”,新丝绸之路越走越有“钱途”。“下一步广西将厚植优势,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一手抓好传统蚕桑茧丝绸产业纵向延伸,一手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由蚕茧、生丝向精深加工、资源利用和综合效益迈进。”该负责人表示,广西蚕桑产业要持续沿着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技术省力化、产业多元化、市场全球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蚕桑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再放异彩、再谱新篇。

  

  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周边蚕桑村。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sndjt/t9114365.shtml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养殖政务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养殖政务网 yzzw.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70

联系电话:010-57744786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74478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客服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