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林书任:扎根大凉山的北大博士
时间:2025-01-08 03:26:41 作者:admin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宫宇坤
“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林书任。大家听到我的名字是否很像那位篮球明星林书豪?我跟他还真有点关系,我们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在海峡两岸交流的多个场合,林书任常以这样的开场白介绍自己。这个玩笑令现场观众莞尔之余印象深刻,更添了几分对他的好奇。
“我的故事很简单,从台北到北京再到大凉山,从北大博士到‘凉山乡青’。”采访一开始,林书任就笑着对记者说。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台湾青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扎根大陆乡村工作的乡村青年,无疑是林书任身上最典型的三个标签。
一个成长于台北城市的“80后”,放弃北京的工作机会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种植油橄榄,成为这片古老土地上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者。他的故事关乎梦想与坚持,展现责任与担当,也激励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实现梦想,参与到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浪潮中。
抉择:从北大博士到“凉山乡青”
林书任自幼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在台湾学习历史专业,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博士阶段攻读国际关系,如今的名片却是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与农业生产毫不相关的学术背景是许多人对他身份的一个疑问,或许,子承父业的“台二代”是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林书任的父亲、台商林春福1991年就已经到大陆投资设厂,多年来深耕工艺品制造领域。2006年以后,面临逐渐上涨的人工成本和产业升级的艰难转型,林春福开始思考是否有其他产业可以发展。几经考察调研,抱着“树既不需要发工资,也不需要休息”这样朴素的初衷,他最终决定转换赛道投身农业生产,并于2011年开始自己人生中的又一次创业:去四川大凉山种植油橄榄、生产橄榄油。
2013年林书任开始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父亲对他提出要求:通过卖他们生产的橄榄油赚取自己的生活费,“你去卖橄榄油,每瓶提成10元”。于是,林书任有时去北京三里屯附近的农夫市集,有时到各大商场或艺术空间组织的文创市集摆摊,有时在一些餐厅、咖啡厅举办品油会,靠“卖油”养活自己。
为了更好地向消费者介绍橄榄油,读博期间林书任每个季度都会去凉山,逐渐认识到父亲在大山里发展农业的社会价值。
“我当时一边卖油,一边应付高强度的学业。在销售过程中,我发现这一产业确实能帮当地老百姓实现增收,我明白父亲发展的这个产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时,我发现其实打动他们的还有我们在大凉山的故事。”他说。
“父亲年纪大了,作为子女,我也希望能够帮助爸爸圆梦。”2020年7月博士毕业后,林书任决定来到大凉山与父亲共同经营企业,正式成为一名乡村青年。父子俩一个抓生产、管质量,一个做品牌、拓销路。如今,他们的油橄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600亩增加到2.5万亩,遍布冕宁县5个乡镇的25个村庄,带动当地6800户农户年收入增长3倍以上,年产油量200吨,生产出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多次获得国际橄榄油赛事金奖。
梦想:种出全世界最好的油橄榄
与大多数选择与台湾气候相似度高或者回到祖籍所在地“返乡创业”的台农台商不同,林书任父子二人远赴大凉山发展油橄榄产业则完全是出于“一产的逻辑”。
经过国内外多番考察,他们发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光照充足、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有着和地中海产区十分相似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油橄榄的生长。
橄榄是一种果树,橄榄油其实是果树的果汁。据林书任介绍,目前欧洲传统种植的橄榄树比较高大,通常可以长到4~6米,采收比较困难,需要通过震动或敲击将果实击落在地。而他们则采取矮化密植方式种植,将橄榄树的高度控制在2~2.5米,能够确保在最新鲜的时候采摘果实,以保证橄榄油的新鲜度和高品质。毕竟,林春福的梦想是“种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油橄榄”。
当然,创业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是当地村民对我们的信任问题。台湾人不会说彝族语,又要去种他们没有听过的植物,甚至当时还有彝族妇女直接趴在挖土机上坚决不让我们施工。”林书任回忆道,“在这样的误解和阻力面前,当地政府站出来了。有的村干部陪着我们当翻译,挨家挨户跟村民拜访解释,他们每天起码要走4万步。”
土地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就面临资金短缺的难关。“幸好各级政府部门多方协调帮助,国有平台为我们提供担保,过去十几年中已经陆续争取到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林书任说,“目前我们也在积极申请林权证,希望寻求更好的融资方式。”
如今行走在村庄中,不时有村民热情问候林书任。对他们而言,这对台湾父子已经不再是远道而来的陌生人,而是带领大家增收致富的好朋友。
“村民与我们合作发展油橄榄产业,可以借由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在基地务工来获得可持续的收入,村内的留守老人们不用再向自己的子女伸手,甚至可以反哺子女,从而让他们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家庭关系也更加融洽。”林书任感慨道,“这是我之前从事思想研究时对人文关怀层面的关注,与经济学无关,让我觉得所从事的工作很有社会价值。”
耕耘:在大凉山播种希望
作为新一代台商,与父亲的传统不同,林书任更勇于创新。他说,自己想以油橄榄产业为基础,探索更多农旅融合的延伸产业。希望未来在凉山州能够打造一个连片的康养地带,带动文旅产业,真正让乡村实现多元化发展,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三产真正形成,那就不仅仅是我们企业,而是可以让当地的村民自己做有关三产的东西,包括民宿、小吃等。”他对未来满怀憧憬。
林书任深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2021年,他在凉山组织成立“春风新农人培训中心”,教授当地民众油橄榄种植技术,内容涵盖施肥、管护、修枝、采收等各个环节。“未来还将陆续开设民宿管家、直播带货等课程,希望吸引更多当地民众加入,持续增收。”他补充道。
除了产业发展,林书任也非常关注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2017年起,他多次组织北大校友到凉山举办公益助学活动,并与多个基金会及公益组织合作。“希望建立起发达地区与山区小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结,借助公益的力量开拓他们的能力与视野,带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他说。
2022年5月,林书任被授予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他说:“在大凉山的创业让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台湾在乡建乡创、社区营造上起步甚早,所以对台湾青年来说,很适合把这样的经验带到大陆来。”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曾经,台湾歌手齐豫的一首《橄榄树》成为海峡两岸脍炙人口的歌曲。如今,台湾青年林书任扎根大凉山种下万亩橄榄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一路前行。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4/12/26/a0e4dfe7441c40f494e50fadc10abedb.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