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成渝共筑高质量增长极
时间:2022-02-16 16:00:17 作者:admin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对内,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外,作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依托“一带一路”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助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仅2021年,川渝就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在重大项目引擎带动下,成渝地区基础设施“一张网”越织越密,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川渝联合成立汽车、电子产业工作专班,共建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联合对外招商、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两大产业全域配套率已达80%以上,携手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电子产业向芯、屏、器、核、网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截至2021年三季度,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入库科技型企业1122家。科学城核心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92个,累计引育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04个,市级孵化器增至16个
2020年底,在四川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处,川渝省级层面批准启动建设的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承担起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重任
2021年,川渝协同开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联合编制“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共同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立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等,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大格局已基本形成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勇惠小勇张桂林赵宇飞江毅李力可刘恩黎
在中国西南腹地,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成渝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会议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两年来,在党中央支持下,重庆、四川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交通体系“连线成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川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科创资源迅速聚集;一系列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改革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齐抓共管,高品质“双城生活”走进现实……
川渝一盘棋,共担新使命。古老的巴蜀大地,正向着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速迈进。
↑2021年1月1日,重庆团结村站和成都国际铁路港,两地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同时发车。这是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在重庆团结村站等待发车。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共担新使命
将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有着重要的战略考量——对内,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加快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外,作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依托“一带一路”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助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10月20日,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随后,国家层面一系列相关规划密集出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到2025年,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双核”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主要节点城市1.5小时通达,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约3小时通达;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提出,成渝地区到2025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金融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开放程度显著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居全国前列;
……
“一系列规划,针对成渝地区的基础设施、金融等短板精准施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度重视。”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姚树洁说。
地方层面,川渝两地早在规划纲要发布之前就已高起点谋划实施路径,携手承担起打造“重要增长极”的新使命。
2020年3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正式确立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案等制度设计。其中,“四级合作机制”涵盖党政联席会议、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
2021年底,川渝联合印发《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涵盖10个方面47项内容,绘制出一幅详尽的“施工图”——
在打造重要经济中心方面,川渝共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共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优化提升重大产业平台体系等;
在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川渝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等;
↑西部(重庆)科学城武孔波摄
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川渝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进一步拓展、畅通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等高层级对外开放平台,深化国内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
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川渝推动生态共建共保,推动环境共治,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繁荣文体事业,共建高水平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等;
……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重庆将进一步树牢“川渝一盘棋”思维和“巴蜀一家亲”理念,发挥产业、区位、生态、体制四个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成效。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四川要协同融入新发展格局,协同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协同推进重大事项突破,广泛凝聚共识与合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攻坚重要经济中心
↑G8607次“复兴号”高铁列车从成都东站出发开往重庆沙坪坝(2020年12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新年伊始,行走在川渝各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
成渝“双核”之间最顺直、最高效的客运直连通道——成渝中线高铁正加快建设中,建成后成渝将实现50分钟通达,受益人口近3000万。
从2020年1月进入勘察设计招标阶段,到2021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再到同年9月全面启动建设,这一重大项目仅用一年多就落地建设。
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川渝选择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
数据显示,仅2021年,川渝就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在重大项目引擎带动下,成渝地区基础设施“一张网”越织越密,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内联外通水平显著提升。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短板,制约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两年以来,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密集落子,一张内畅外联的互联互通网络日渐清晰——
陆上,路网更密、距离更短。除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外,郑万高铁全线铺轨贯通,成达万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等项目加快建设。渝黔高速公路复线建成通车,四川南充至重庆潼南等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川渝省际高速公路达13条,其中在建7条;
水上,航运能级更高、航道更通畅。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开港运营,川渝共建万州新田港二期开工建设,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分公司供图
空中,川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形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重庆新机场推荐场址已通过民航局行业审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正加快建设;
新基建领域,川渝累计建设5G基站超13万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等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已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产业至关重要。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川渝汽车、电子等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也存在产业同质竞争、企业创新能力偏弱等短板。两年以来,川渝两地协同补链强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
↑这是泸州市的一家变速器生产企业(2021年10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川渝联合成立汽车、电子产业工作专班,共建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联合对外招商、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两大产业全域配套率已达80%以上,携手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电子产业向芯、屏、器、核、网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在宜宾三江新区,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台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包装完毕后,3小时内就能出现在重庆、成都多家整车厂的生产线上。
这是川渝产业协同发展重点项目之一。“我们的合作伙伴中,既有重庆的长安、中车恒通,也有成都的沃尔沃、四川客车等,落户成渝中间地带的宜宾,能更好地兼顾两大市场。”该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杨伟平说。
新兴产业集群日渐成形。川渝日前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提出,计划到2025年,川渝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目前,川渝已联合申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组建西南数据治理、川渝大数据产业生态等协作联盟;川渝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已开发跨省市旅游线路70余条……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川渝携手补链强链,将推动成渝地区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而激发西部地区内需潜力,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说。
攀登科技创新高峰
走进西部(成都)科学城,成都超算中心形如魔方的机房吸引着来访者的目光。2020年9月投运后,它成功填补西部地区超算体系空白,并已凭借高达10亿亿次/秒的算力,支撑全国12个国家级课题项目。
200多公里外的西部(重庆)科学城,超瞬态实验装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它能在精确到“飞秒(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埃(1纳米的十分之一)”的尺度下研究物质瞬息变化,将解决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需求。
↑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高新区供图)
西部科学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超瞬态实验装置、成都超算中心等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两年来,川渝瞄准基础科研和区域创新突出短板,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联合对重大技术难点展开科研攻关。
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川渝创新“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一城”即西部科学城,“多园”则为两地的国家高新区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2021年5月,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挂牌;同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也正式挂牌;同年12月,双方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成渝科创走廊,辐射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跃迁。截至2021年底,双方已联合开工40个科技重大项目,总投资1054.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10.1亿元。
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拥有集聚科创资源的能力。两年来,一个个重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密集落地,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正加速向西部科学城集聚。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研究员刘双翼曾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后选择到西部(重庆)科学城创业。2021年,刘双翼发布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2V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公司刚成立,就得到产业引导基金融资支持,引进一批博士不仅有奖励补贴,还配套项目经费。”刘双翼说。
西部(重庆)科学城已出台“金凤凰”40条政策,包括“职务科技成果所获收益的95%划归科技人员”“牵头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团队,给予1:1经费配套”等重磅举措……
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着“孔雀西南飞”。截至2021年三季度,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入库科技型企业1122家。科学城核心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92个,累计引育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04个,市级孵化器增至16个。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也已呈全面开花之势。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首个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平台、项目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
人才跟着项目走。截至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人才资源总量增至11.64万人,已入选重庆英才计划276人、47个团队,重庆英才卡A卡持卡人数增至619人。西部(成都)科学城共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320人,高端科研人才5000余人。
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拥有攻关重大技术难点的能力。2021年6月,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全球同步发布“硅基光电子130nm铜工艺”“氮化硅工艺”和“异质异构三维集成工艺”,打破国外对光电微系统成套工艺的垄断。
↑联合微电子中心科研人员正在测试数据。雷键摄
西部科学城探索以龙头企业和重大科创项目为牵引,聚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通企业、院所、政府或园区科创平台,构建起集成电路、智能汽车、新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等多个创新大协同体系,逐渐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难题,推出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新产品。
崛起改革开放新高地
新的时代背景下,成渝地区更要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两年来,川渝携手,承担起中央赋予的改革开放重任,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共同规划,有敢为人先的勇气。行政区与经济区高度同构,阻碍着经济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2020年底,在四川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处,川渝省级层面批准启动建设的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承担起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重任。
广安和渝北分别抽调干部组建高竹新区管委会,共同出资组建高竹开发公司,双方实现规划编制、基础配套、交通建设等多方面的一体化。
如今在高竹新区,经济要素跨省高效流动初见成效:新区已累计入驻企业167户,签约川渝共建重大项目33个。
“在这里,既能享受广安较低的要素成本,又能择优享受两地优惠政策,我们果断投资3亿元,在高竹新区建设智能幕墙产业园。”重庆玺景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成虎说。
两年来,多项“全国首个”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区诞生: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全国首个跨省设立的联合河长办——川渝河长制联合办公室;中欧班列(成渝)号在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
↑落日余晖下,一艘货轮驶向长江三峡的巫峡(2021年10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统一标准,有打破藩篱的魄力。川渝携手将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川渝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实行信用联合奖惩;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建设正快速推进;川渝已联合发布5300亿元的城市更新、小城镇建设等领域机会清单;成渝两地正积极合作开展国资国企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川渝已完成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协同立法,构建知识产权跨区域快速协同保护机制……
直面全球,有联通世界的能力。川渝联合发出中欧班列(成渝)号,统筹优化班列去回程线路和运力资源;共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提升通道运行效率;共同探索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新机制,推动成渝地区与新加坡开展金融合作……
如今在成渝地区,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
向东,长江黄金水道不断优化,重庆还开通渝甬班列,货物直抵宁波舟山港,再通达世界各地;
向西,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折算列超4800列,占全国比例约30%,开行量和货值均领跑全国;
向南,以川渝为主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2021年目的地已拓展至107个国家(地区)的315个港口,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行量同比分别增长60%、17%、30%;
向北,从成渝地区出发的国际班列,北上穿越西伯利亚直达莫斯科,开行频次正不断加密。
……
数据显示,2021年川渝外贸进出口总值均创历史新高,其中重庆市达到8000.6亿元,同比增长22.8%;四川省达9513.6亿元,同比增长17.6%。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成渝地区已成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说,唱好成渝“双城记”,将有力助推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走进高品质“双城生活”
前不久,四川金锴安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曹卫东遇到一件急事:企业需要尽快办理跨省办税业务,如不能及时开出发票,很可能订单丢掉。
焦急的曹卫东拨通了成都市温江区税务咨询热线求助,经过税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分析,通过“川渝通办”将业务顺利办理,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目前‘川渝通办’税务办理事项涵盖了信息报告、税费缴纳、发票开具、证明开具、退(抵)税等5大类办理频率高、群众关注度高的事项。”温江区税务局总会计师罗蓉说。
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两年来,川渝携手发力,让高品质“双城生活”逐渐走进现实。
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川渝协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推进文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合作,群众就近享受优质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开始实施。成渝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无缝衔接……
↑这是2021年4月8日拍摄的川渝高竹新区。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公共服务,一网通办。两年来,川渝联合推出两批共210项“川渝通办”事项,涵盖交通、就业、医疗、生育等群众“身边事”,办件总量近600万件。民生领域,合作共享。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与四川、重庆多家基层医院共建医联体,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川渝38家三甲医院实现检验结果互认。
“成渝地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仅释放‘一盘棋’‘一家亲’的强烈信号,还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契合高品质宜居地的本质要求。”姚树洁说。
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保。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川渝两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已累计签订合作协议70余项,建立协作会议、交叉检查、联合执法等协作共管机制,守卫着巴蜀大地的绿水青山。
在重庆荣昌区与四川泸县交界处的濑溪河,由两地共同出资聘请的专业清漂队正在作业。岸上,毗邻的荣昌清江镇和泸县方洞镇的河长正联合开展巡河,督导清漂工作。在不远处的濑溪河高洞电站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站,各项水质指标稳定保持Ⅲ类标准以上。
“各管一段”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荣昌已与毗邻的四川地市区县建立协作共管机制。同时,川渝已签订协议,创新将境内河段水质作为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依据,倒逼两地加大保护力度。以濑溪河为例,若荣昌高洞电站补偿断面水质达标,四川补偿重庆一定比例资金,否则重庆将补偿四川一定比例资金。
2021年,川渝协同开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联合编制“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共同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立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等,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大格局已基本形成。
巴蜀大地,风帆正起。川渝两地正携手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创新拼搏,奋勇前行,这片古老的土地,必将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28/2022/2/1/4a2691cc05f1441e9f046ddbec27fec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