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用“铁牛” 如何减损多收粮?
时间:2022-08-19 07:33:46 作者:admin
8月11日上午10点,重庆日报记者见到李刚时,他正在永川区金龙镇种粮大户李军承包的稻田里,指导机手收割稻谷。
“李师傅可不是那么好请的。”李军说,今年水稻开镰不久,他就一个劲地给李刚打电话,邀请李刚到他家收割水稻,这才排上了队。
在永川,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有43家,李军为何偏偏要找李刚?
“还不是李师傅手上有活儿。”李军解释说。
39岁的李刚是重庆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2007年,他返回永川大安街道老家从事农机维修。后来,了解到搞农机社会化服务能赚钱,2011年,他便和朋友买来10多台(套)农机、流转300亩土地,搞起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水稻机收效果自然不用多说,省时、省力还省钱。”李刚接过李军的话说道,但机收也有不足——容易造成浪费,很难实现颗粒归仓。
“一亩田多的损失稻谷30多斤,少的也有10多斤。”李刚说,造成浪费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没有使用适宜的农机。比如有的收割机按照北方平原地区设计,割刀数量少,间隙大,稻谷容易漏掉;二是机手操作不当,比如有的机手驾驶农机在稻田里转弯掉头时,幅度过大,造成水稻碾压面积过大,不易收割;三是农机农艺不配套,比如有的稻田没有预留农机下田的坡道,农机下田时会碾压部分水稻。
这些损失的稻谷,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累计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早些年,李刚的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每年要代收的稻田在3万亩以上,如果不解决好减损问题,就可能造成近百万斤稻谷白白浪费。
从2012年开始,李刚开始了对机收减损的研究。
针对农机设计存在缺陷的问题,他将这些问题反映给厂商,通过改良优化农机,减少农机不适造成的损失;针对农机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合作社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训机手,同时请来市里农机操作的专业老师为机手讲解农机知识、进行田间操作示范等。这些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机收损失。
当天,李刚派出5台联合收割机在李军承包的1000亩稻田里来回作业,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成熟的水稻被收割机吞进“肚子”,吐出金灿灿的稻谷。李刚指着其中一台收割机对记者说:“你看,收割机在转弯掉头时,机手会按照操作规范在稻田里来回平行作业三次,这样一来为农机掉头腾出更多空间,从而减少农机对水稻的碾压。”
他又指着另一台收割机说:“这台收割机沿着右侧田坎作业,是因为收割机右侧有很多零部件,沿右侧田坎作业能减少这些零部件对水稻的撞击,这也能起减少损失的作用。”
通过采取各种机收减损措施,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代收的稻田稻谷损耗率已从3%降低到1%以下,也就是说,每亩稻田要多产出20多斤稻谷。10年来,合作社累计机收稻谷近40万亩,减少稻谷损失近千万斤。合作社的30名机手,有1名获得高级职称,8名获得中级职称,20名获得初级职称,有的机手还被评为市级十佳机手称号。因此,合作社的机手成了周边川渝种粮大户争抢的“香饽饽”。
“接下来,我们还将组织机手参加全国高水平的机收比赛和农机展会,通过以赛代练提高机手的操作水平,进一步减少机收损失,为确保粮食安全做贡献。”李刚说。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208/t20220815_110034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