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环保意识 科学合理施肥
时间:2021-03-10 11:26:28 作者:admin
一、提高环保意识
过量施肥,肥料会通过淋洗流入到江河中造成对地表水污染,通过地表水向下沉积造成对地下水污染,同时会造成土壤板结、粮食质量下降等。四平市是粮食产量大市,高产量就必须高施肥,高施肥就必然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是我市今后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近两年国家加大环保督查力度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环境污染与我们每个公民的健康息息相关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提高环保意识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广大农民要高度重视盲目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强化施肥管控,尽量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减量施肥,减少化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特别是要注意四平市饮用水水源地(包括二龙湖水库、下三台水库、山门水库)和东西辽河流域及其支流的化肥面源污染问题。
二、科学合理施肥
四平市大田作物主要是玉米,施肥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盲目的一次性施肥;二是重化肥轻有机肥;三是重肥料养分
总量而不注重养分的科学配比;四是追肥表施;五是施肥过浅或过深;六是对某些应注意施肥方法的肥料在使用时没有引起重视或根本就不知道怎样施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全市玉米施肥的原则及科学施肥方法:
(一)要因土施肥。质地粘重,以2:1型粘粒矿物质为主且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其供肥能力一般较佳,即使一次性施肥,养分不致流失,可以采取一次性施肥方法。而土壤质地较轻,有机质含量少的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施肥时宜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来满足植物营养的需要,以防止生长后期脱肥早衰。从我市看,黑土区一般来讲可以一次性施肥,而风沙区和山地丘陵区则不宜一次性施肥。
(二)要化肥与有机肥搭配施用。有机肥含有机质,有显著的改土培肥的作用,含有的养分种类全面,供肥时间长,能与土壤充分融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营养损失少利用率高。而化肥一般不含有机质,养分不全、供肥时间较短、养分易损失等。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以缓急相济,短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增产潜力,使粮食稳产高产。因此无论是质地较好的土壤还是质地较差的土壤都应该增施有机肥料。对于质地粘重的土壤则更应该多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三)要以养分含量的科学配比为前提来选择肥料。农
户最好通过测土来了解土壤中氮、磷、钾养分的丰缺状况,并在土壤肥料工作部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确定科学合理的肥料配方来选择购买肥料。目前,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在全市已开通几年了,农民可以通过中国移动号码的手机,站在自家的田地拨打电话12582就可以获得测土配方施肥手机短信施肥指导意见。具体操作是:使用手机拨打12582语音电话→按1号键进入吉林省本地服务→按2号键进入12582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选择作物种类(玉米、水稻、大豆)→选择地块地力等级(高产、中产、低产)→确认定位—定位成功→收到平台下发的配方施肥指导意见。要摒弃含量越高则肥料越好的认识,通过科学选择配方肥达到缺什么养分补什么养分,缺多少补多少,做到平衡施肥。
(四)要深追肥,避免表施。用木棍打眼或机械将氮肥深施于垄侧8—10厘米深处。
(五)要深施肥。底肥应施于种子的侧向5—10厘米,深度为9-12厘米处。
(六)要科学施用特殊肥料。缩二脲含量高的底肥应在播种前10天左右施于田中,不要与播种同时施肥,这样可以避免烧苗。含缩二脲高的氮肥不要用做追肥,避免将小苗熏死。如果使用生物菌肥要注意与化肥和有机肥等搭配使用,不能以生物菌肥完全代替化肥使用。
三、科学选肥
(一)推荐选择高效肥料。高效肥料包括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及营养配餐肥料等。高效肥料的肥料利用率较高,一般可比普通肥料减少20%左右的施肥量,建议选用。在购买时要注意识别是否是真正的缓释肥和控释肥。国家对缓释肥和控释肥都有明确的标准。缓释肥如果缓释一种养分,其缓释含量必须大等于8%,如果缓释的是两种养分则每一种养分的缓释含量必须大等于4%。控释肥料具体控释含量没有明确标准,厂家标明值即可。实际上市面卖的肥料有一些虽然标明是缓释肥或控释肥,但是都没有标明缓释和控释的养分和具体含量,很可能是假的,要认真甄别。
(二)识别真假养分含量。个别肥料标识存在问题,容易误导农民。有些肥料存在两种标识,在肥料袋上面显眼位置用大字标明肥料养分总含量60%以上,又在下面不显眼的位置用小字标明只有40%左右的具体养分含量,用障眼法误导农民,在购肥时一定要认真查看肥料标识,以免上当受骗。
四、注意生态环保
(一)化肥袋子不要随意丢弃,剩余肥料不要随意乱倒,尤其是水源附近,避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二)使用人畜粪便或堆沤的有机肥料,要尽量做到经腐熟后施用。尤其是在蔬菜和水果生产上,更应避免使用未
腐熟的人畜粪便或堆沤的有机肥料。因未腐熟的人畜粪便或堆沤的有机肥料没有经过腐熟过程将其携带的病毒和细菌杀灭,容易造成对蔬菜和水果的病毒和细菌污染,给食用者造成危害。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dny/nykj/nyhb_98540/201903/t20190315_568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