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打造美丽乡村——四川省都江堰市系统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时间:2023-02-06 12:22:19 作者:admin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找准发展重点,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 近年来,四川省都江堰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建设世界旅游胜地的高度,统筹“山水人城”,主抓“三大革命”,对标对表、创新实践、通过系统性重塑、示范性带动、创新性变革,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宜居宜业的大美乡村格局初步形成。 系统性重塑,推动环境成果巩固有提升 都江堰着力大美乡村建设,以全域旅游标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污水革命”。 一是一体化推进。都江堰市委农办统筹抓总,“补短板、锻长板”,推动形成镇(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领导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其他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街道)纪委负责改厕整改工作督查的属地工作推动、责任落实机制,确保工作落地见效。召开市级专题会议4次,研究形成周安排、月调度、季汇报工作机制,压实部门、镇(街道)、社区三方责任,不断提升协同推进能力。100%的行政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26%,80%的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二是体系化治污。健全“户集、村收、市运市处理”三级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配备农村卫生保洁员902人,垃圾专用收集车辆83辆及转运车辆3辆,设置垃圾投放收集点3209个、镇(街)中转点26个、市级集中转运点1个,全市无害化处置率100%。完善全市污水治理政策机制。编制《都江堰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24年)》,统一配套建成设计排放水质一级B标的农聚区小型污水处理站127座,如今日处理能力达6千余吨,80%以上的村(社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20户以上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落实部门、镇(街道)、社区三级巡查监管制度,构建种养循环体系,创建标准化示范养殖场3个,推动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90%以上。 三是常态化督查。都江堰成立了10个工作组,对11个镇(街道)130个涉农社区进行常态化督导,并建立问题、责任、时限、措施“四项清单”,确保整改有力、整改见效。截至目前,共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会议7次、印发整治通报4期;共督导2240人次,督查点位7128个,累计发现问题并立行立改554个,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形成一套市、镇(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巩固环境治理成果的机制。 示范性带动,推动环境成果拓展有宽度 都江堰将“十大民生工程”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提升农村宜居幸福指数。 一是着力民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路网建设。2019年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成青旅游快速通道获评“十大最美农村公路”。实施旧危桥改造14座,完成美丽乡村旅游示范路建设32.5公里,新建虹口庙坝虹溪大桥;对玉堂街道、龙池镇等55处水毁点位进行了整治,高质量完成村村通公路、通客车的“两通”目标。积极实施“篮网”行动。完成《都江堰市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实施天马镇、聚源镇、石羊镇、蒲阳街道“蓝网”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渠系改造约10公里,清掏、维修渠道约11公里。 二是着力达标示范建设。组建达标示范创建工作专班,对标对表,扎实开展创建工作,不断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累计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全覆盖、“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20个,打造成都市级“三美”示范村10个;累计创建国家卫生乡镇3个、省级卫生镇4个、省级卫生村65个,新评定本级文明镇4个、文明村41个。 三是着力林盘景区建设。突出规划先导,编制梳理规划具有保护修护意义的川西林盘1768个。2018年以来,启动实施林盘修复92个,建成成都市AAA级林盘景区11个,AA级林盘景区2个。2022年,新启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14个、包装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6个、财政补助资金共计600万元,巩固川西音乐林盘、问花村等13个A级林盘景区成果;打造玉兰绿道、泊江绿道等12条“回家(上班)的路”社区绿道,新开放绿道总长约2.4公里。 创新性变革,推动环境成果转化有高度 都江堰紧扣“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目标,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乡村表达,使乡村更加丰富、厚实、美丽。 一是构建大美格局,做优“产业圈”。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底线思维,严守生态红线,重构灌区景观体系,建设田园景观规划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水渠治理体系、产业配套体系,建成天马水润田园稻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马粮果联动智慧农业产业园、石羊花蕊里稻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聚源耒谷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万亩复合型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景观带,推动产业变革、园区变强、水网变蓝、乡村变美。 二是拓展宜居空间,做实“生活圈”。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抓手,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增加全龄健康运动空间、人文社交空间、休闲游憩空间,打造便捷高效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市民游客共享美好生活。建成10个水美乡村,建成7个美丽宜居村庄和21个美丽示范庭院,形成美丽乡村大格局。 三是创新文明实践,做美“生态圈”。坚持“绿色生态投资是最优质投资、生态产品供给是最普惠民生”理念,构建党建引领的 “3+1”“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形成5346个微网格,强化“微网实格”管理,将环境治理“触角”延伸至村庄“神经末梢”,促进“乡村有变化、农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可”。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载体,依托全市17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进社区、进校区、进小区,真正把“文明牌”转化成“民心牌”,全面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深走实林长制、河长制、街长制、田长制,筑牢生态底线,绘就乡村底色,诠释乡村表达。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rjhjzz/2023/1/9/84582449f6684b0faa0d2b23d37be94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