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 | 海南 一粒玉米种子的蜕变之路
时间:2024-03-10 22:10:32 作者:admin
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右)带领学生,在三亚一处南繁基地查看授粉期玉米材料的生长情况。记者 王程龙 摄
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培育的玉米。 记者 武威 摄
■ 记者 刘杰
□ 殷殷嘱托
2022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
我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一粒玉米种子,别看我个头不大,但我身体里蕴含着强大的能量,可以为农民伯伯增产增收,也可以丰富大家的“菜篮子”。
此前我一直在黄淮海地区居住,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具有耐密、高产等优良特性,大家都特别喜欢我。但“人无完人,豆无完豆”,过去的我特别害怕虫害,玉米螟、草地贪夜蛾这些家伙一过来,我们就得遭殃,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仍有不少伙伴因此生病。我一直在想,如果哪一天我们可以不再害怕这些害虫,那该多好啊!
2020年的一天,一名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把我保存在了一个瓶子里,对我笑着说,要带我去一个温暖的好地方,在那里我可以学会抗虫害的本领。
我和小伙伴满怀期待,很快到达了目的地——位于海南三亚的崖州湾科技城,科研人员将我种在了这里,北纬18度的阳光洒在我身上,暖暖的。我发现,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有玉米、大豆、水稻等,它们正热情地和我打招呼。
有了科研人员的精心照料,随着时间推移,我长成了1.7米高的小伙儿,身高体壮。这时,科研人员运用生物育种创新技术,将一颗“LP007+——农业芯片”植入了我的身体里。科研人员说,这样我就可以在保持自身特性不变的基础上,增强抗虫害的本领,以后再也不用怕那些害虫了。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四季温暖,这也大大缩短了我的培育周期。如果在老家,冬天我只能躺在仓库里避寒。借助海南的气候优势,经过几年的多轮培育,我抗虫害的性能越来越稳固,长得又快又好,在“南繁硅谷”实现了蜕变。
“现在,你可以回家去了。”2023年,科研人员把加强版的我送上了回黄淮海地区的飞机。我舍不得离开,回头望了一眼这里才发现,我只是成千上万份种子中的一员,越来越多的农作物小伙伴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们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用汗水浇灌梦想,结出一颗又一颗承载着人民期盼和国家希望的种子。
我再一次扎入了家乡的土地。这一次,我再也不怕害虫了,农民伯伯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原文链接:https://agri.hainan.gov.cn/hnsnyt/ywdt/zwdt/202403/t20240308_36127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