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白沙青松乡:小菌菇 大产业 在林下实现 “点绿成金”
时间:2024-04-10 01:05:44 作者:admin
人民网白沙4月7日电 (记者毛雷、符武平)青松乡的“振兴故事”,要从一株株小小的菌菇说起。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位于霸王岭东部山脉之中,无论是气候、降雨量,还是日照、光热条件都让这里成为发展林下经济的理想之地。而小小的菌菇,也成为青松乡发展“生态+”产业,实现 “点绿成金”的关键所在。
林下“胶+菇”蹚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民网记者 符武平摄
在打松、拥处、青松、牙扩四个村委会的腹地,青松乡采纳了创新的林下“胶+菇”复合生态种养模式。通过科学的规划与标准化的种植,红托竹荪、赤灵芝、虎奶菇、虎乳灵芝等珍贵的食用及药用菌种在橡胶林与益智树的间隙中蓬勃生长,不仅提升了林下空间的利用效率,也让菌菇产业基地的种植总面积达到了令人瞩目的7700亩。
“林下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收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丰富了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强了村庄的经济活力,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加快‘两山’转化的步伐。”青松乡牙扩村委会治保主任李俊杰深情地说。
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的引进与实践,青松乡不仅打造了农产品分拣中心,更建成了自动化、标准化食用菌菌棒培育厂,实现了产业链的全面提升与升级。
新建成的农产品分拣中心设备齐全。人民网记者 符武平摄
这个拥有车间、原料冷库、成品库房的农产品分拣中心,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处理效率与质量,还推动了从一产到二产的转型,显著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分拣中心内设有先进的分拣、烘干、脱壳和包装线,年处理能力达到3000余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食用菌菌棒培育厂则采用自动化装袋生产线和智能化养菌设施,年可生产种苗700万棒,与传统生产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约10倍,成本降低了约20%。通过这样的一体化流水线生产,青松乡成功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提高了区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青松乡种植条件越来越好,种植条件越来越好,菌菇的生产效益持续提升,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青松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林佳欢介绍道。菌菇产业的发展效益更是显著。通过实施“橡胶+菌菇”模式,红托竹荪种植面积300亩,年产1500斤/亩,销售额可达2700万元。
而药用菌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1700亩,年产干品1000斤/亩,销售额高达6800万元。“胶+益智+菌菇”模式下,药用菌种植面积5700亩,销售额达4000万元。通过这样的发展合作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了约279万元的收益分红。菌菇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松乡菌菇产业每年为200人提供技术培训,通过固定和临时就业岗位为当地提供了7万多人次的就业机会,务工费用约1345万元。
村民在种植基地里收获虎奶菇。李俊杰供图
青松乡的村民们体会到了林下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无需远走他乡,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在青松,我们可以轻松地工作,在没有大太阳暴晒下的环境里,每天150元的工资,对我们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拥处村委会村民田茂志分享道。
未来,青松乡将进一步扩大菌菇产业的规模,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强产业链条的建设。通过加速交易中心、检测中心的建设和完善,为菌菇产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支撑。此外,青松乡还通过搭建自动化、标准化的食用菌菌棒培育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提升区域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青松乡依托自身的自然条件优势,继续深化林下经济,致力打造菌菇、南药全产业链,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贡献力量。
青松乡的故事,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白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缩影。
白沙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邓伟强表示,2024年,白沙将紧扣“民族”和“生态”两个特色,围绕“123”高质量发展主线,利用三大优势做好三篇文章,打造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健康经济,蹚出独具白沙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原文链接:https://agri.hainan.gov.cn/hnsnyt/ywdt/zwdt/202404/t20240409_36412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